特级校长张人利:建造校园,应听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

2023-04-06 14:01:35    来源:文汇报

图说:上海市特级校长、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

有着50年教学经验的上海市特级校长、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,三年前“跨行”做了一次建筑设计师——设计自己学校江宁路的新校园。校长参与设计学校校舍,让这座校园里的建筑“活”了起来,更有了教育的内涵和灵魂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一座理想中的校舍应该是怎样的?如何才能建成?文汇报记者与张人利校长面对面,畅谈了这些过去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并没有被过多提及的话题。

问题1: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园建设、改造过程中,强调了育人的功能,这是教育理念上的进步吗?

张人利:让中小学校园建筑本身会说话、有灵魂,这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新现象、好现象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意识到,学校校舍、校园和医院一样,应该是具备较强专业性的建筑,因此,我们一直要呼吁的是,在校园建设之初,就应该多听听校长和一线教师,乃至听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。

比如学生喜欢运动、喜欢午饭后在舞台上展示自我,就要在校园中为学生搭建各类运动场地和展示自我的舞台。又如,上课的教室需要绝对的安静,即便这些教室没有整齐划一排在一起,也没什么关系。

而另一方面,校园建筑也不能将目光单纯停留在学校教育层面,也要与区域文化、经济等环境因素互相融合。以我们学校为例,我们坐落在“老静安”,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。因此,学校的建筑设计,既要考虑到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,也要符合周围环境和建筑的特色,与整个地域面貌相融合。于是,这座新校园的色彩采取了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“江南灰白色”,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“哈佛红”两种颜色为基调。其中,建筑的底部以灰白色为主,代表我们中国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根本。

问题2:设计建造一座校园并不容易,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周全。您提出要让师生在这里开开心心读书和学习,如何才能做到?

张人利:学生和教师才是使用这座校园的人,顾及他们的使用感受是最重要的。比如,修建学生食堂和教职工食堂时,我们的设计图纸就被推翻了很多次。以学生食堂为例,这个校区有1400名学生,起初食堂设计面积“巨大”,我看了图纸,将学生食堂的规模修改为700人同时用餐。不少教师疑惑了:这会不会造成学生排队、食堂拥挤?要不要将学生分时段安排用餐?

现实情况是,即便没有分时段安排,也没有出现拥挤的现象。全校学生并不会同时涌入食堂吃饭。总会有老师会多讲几分钟,总会有学生下课多问老师几个问题,他们就会晚点来到餐厅。而有的学生很饿,就会在下课第一时间冲到餐厅吃饭。还有的学生吃饭快、有的吃得慢……我多年的工作经验验证了,这个规模的食堂足矣。

再说说教职工食堂。教职工食堂修缮好后,我每次来都发现,靠近门口的一个圆桌永远都没有人坐。我很疑惑,就自己去坐坐看看究竟什么问题。结果坐下就发现,这个桌子靠近门口,冬天是风吹进来的地方,坐在这里吃饭很冷、饭菜也容易凉。于是我们马上进行调整,在餐厅门口设了屏风等挡风设备。

问题3:新校园已经使用近三年时间了,如今看来,有什么地方您还有遗憾吗?

张人利:每一座校园的设计都很难做到完美,在校园使用期间,需要全校教师和学生细心的呵护。我们这座校园占地面积不大,地下分为两层、地上五层,如何保证采光?我们将中庭的部分设计成了下沉式广场。如今,即便站在地下二层,周围采光也很充分。看似牺牲了不少空间,但这个“买卖不赔”。

此外,受到空间的限制,一些专业教师、会议室、小剧场等并不能完全达到专业级标准,但可以通过我们的智慧进行合理化的改造。比如新校园里有一座能容纳400人的小剧场,建成后我发现,剧场的地面是“平”的,没有专业剧场里的那种坡度,后排的观众视线会受到很大影响。

受到建筑本身的限制,我们的地面无法进行调整,怎么办?因为这个事情,我好几宿都没睡好,翻来覆去想办法。最后我带着老师们把前排的座椅腿锯掉了,划分不同的区域,将座椅的高矮进行调整。我请老师们再坐进调整后的小剧场,没有人发现是座椅做了“手脚”,都以为是专业剧场似的坡度地面。

问题4:您理想中的教育建筑是怎样的?

张人利:好的学校建筑,应该为教师的教学、学生的学习赋能。从浅层次来说,要保证学生体育运动和文艺活动的空间,保证学生有充分交流的空间等。更深一步探究,这些校园的设计,其实是以教育教学的规律为依据的。

比如,我们设计了10个跨学科学习的专业实验室,40个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室,其中的门道是什么?

传统教室里,我们是传统模式下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内容进行上课的,使用的是以单一学科、知识点组成的系统思维授课模式;而在跨学科实验室里,学生们学习的方式大多以项目化、主题式展开,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、真实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。

这两种方式,其实各有利弊。学科知识传授的模式系统性较强,知识点不容易遗漏,我认为在数学、物理等这种理科学科上,此类学习方式更好;而项目化学习更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综合,对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,但知识容易重复和遗漏,在语言类等文科学习上,此类方式可能更佳。于是,我们在教室的设计上,采取了适合不同学科、不同学习方式的教室安排。

理想中的校园,应该兼容并蓄,看似一草一木、一桌一椅,都蕴含着对教育的崇敬和对教学的支持,这才是我们向往的学校。

作者:张鹏

编辑:张鹏

图片来源:均 本报记者 袁婧 摄

责任编辑:樊丽萍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